十字架与荣耀

在《约翰福音》中,耶稣所说的“荣耀”并非世俗意义上的尊荣或权势,而是指祂将为世人舍命,成就父所托付的救赎使命。

在(约12:23-24),耶稣说:“人子得荣耀的时候到了。我实实在在地告诉你,一粒麦子不落在地里死了,仍旧是一粒;若是死了,就结出许多子粒来。” 祂以一粒麦子落地而死作为自己的比喻,说明祂在十字架上的死亡正是祂得荣耀的时刻,因为祂完全顺服,并完成了父借着祂所设立的救赎计划。

到了(约13:31-32),在犹大离席去出卖祂之后,耶稣说:“如今人子得了荣耀,神在人子身上也得了荣耀。神要因自己荣耀人子,并且要快快地荣耀他。” 十字架不是失败的象征,而是荣耀的开始。因为父神在主耶稣完全顺服的死中得了荣耀,而耶稣也因完成父的旨意,将复活、升天,并被高举得荣耀。这一点在(腓2:9-11)中得到明确宣告:“所以神将祂升为至高,又赐给祂那超乎万名之上的名,叫一切在天上的、地上的和地底下的,因耶稣的名无不屈膝,无不口称耶稣基督为主,使荣耀归与父神。” 耶稣的荣耀最终将显明在万民敬拜祂的时刻,耶稣是我们配受敬拜的主。

《约翰福音》第17章是耶稣在犹大离去之后,面向父神所作的大祭司祷告。在(约17:1-5)中,耶稣说:“父啊,时候到了,愿你荣耀你的儿子,使儿子也荣耀你……我在地上已经荣耀你,你所托付我的事,我已成全了。” 主耶稣求父荣耀祂,在(约17:5)我们明白主耶稣的荣耀其实是未有世界以先,祂与父所一同共享的。主耶稣其实就是太初的道,祂就是神,祂与父神太初就同在(约1:1-3)。万物是借着主耶稣造的;凡被造的,没有一样不是借着祂造的。

因此,主耶稣的荣耀,是指祂一生,包括了祂(圣子)的道成肉身(约1:14),祂一生的完全顺服父神,甘愿为罪人舍命于十字架之上,这荣耀也包括了祂的复活、升天与将来的再来。

十字架,十字架,永是我的荣耀,我众罪都洗清洁,唯靠耶稣宝血。

不要同负一轭「弟兄们啊,牛和羊不能同负一轭。」

神的心意是不愿意祂的儿女找不信主的人为配偶。祂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保护自己的儿女。因为在今世,我们跟随主耶稣的道路是非常艰辛的。正如主耶稣所说:“若有人要跟从我,就当舍己,背起他的十字架,来跟从我。”(太16:24)我们若不舍己背十字架来跟随主,就容易在信仰上跌倒,最终远离主失去救恩。若是我们的配偶不属于主,他们其实是属于并且顺服那空中掌权者的首领(弗2:2)。在这样的环境中,我们跌入撒旦的圈套,跌倒离开主的可能性就很大了。使徒保罗提醒我们说:“就当恐惧战兢,做成你们得救的工夫”(腓2:12),因此,基督徒在行事为人上必须谨慎,并以智慧行事,免得陷入魔鬼仇敌的网罗。

若是基督徒与不信主的人结合,将来必然会面对许多生活上的冲突与挑战。一个信主、敬畏主、爱主的基督徒,在价值观、道德观和人生观上,必定与不信主的人有显著的不同。除非这位基督徒不爱主,也不愿跟随主,否则他的人生价值观必然无法与那不信主的人一致。两个价值观不同的人若结合在一起,势必在生活中产生许多摩擦。

例如,基督徒知道丈夫是家庭的头,妻子应当顺服丈夫,而丈夫则当舍己爱妻子(参 弗5:22-25)。但是不信主的人,他们往往无法接受这样的价值观。他们可能主张夫妻之间应当彼此独立,否定顺服丈夫或舍己爱妻的真理。不信的妻子不会为了主的缘故学习顺服不爱她的丈夫;同样,不信的丈夫也不会在夫妻不和睦时,顺服主的心意,学习舍己怜爱妻子。

例如,基督徒若与不信主的人结婚之后,可能会面对孩子在信仰上的分裂。例如,丈夫希望带孩子去教会,但妻子却想带孩子去其他庙宇。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孩子容易感到困惑,难以坚定认识独一的真神。幼小的孩子在心灵上往往会认为,这个世界有许多不同的神明和信仰。结果可能导致儿女陷入敬拜偶像的罪中。或者,孩子看到其中一位父母是无神论者,也会觉得信仰基督并非必要,从而对信仰的绝对性产生怀疑。

基督徒若与不信主的人结合,就必须明白,在当今的时代,这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因为现代社会普遍认为,若婚姻不合,就可以随时离婚,追求自己的幸福美满。但基督徒明白,离婚是上帝所厌恶的(参 玛2:16)。

例如,我早年结婚时,几乎每天都与妻子争吵,每个月都有一次激烈的争执。双方都非常痛苦。若不是我们夫妻二人都敬畏主,婚姻早就破裂了。唯有在敬畏上帝的前提下,坚守在基督里,依靠圣灵,后来我们彼此“铁磨铁”,学会包容,学会相爱,婚姻才得以维系。试想,若一位基督徒与不信主的人结婚,婚后不断争执,而那不信主的一方执意要离婚,那么他们的孩子该如何面对破碎的家庭呢?

在旧约里,我们也可以看到许多圣经的例子:

  • 亚伯拉罕为以撒选妻(创24章):他吩咐仆人不要为以撒娶迦南女子,而是回本族本乡去找一位敬畏神的女子。可见属灵纯洁的重要性。
  • 所罗门娶外邦女子的后果(王上11章):所罗门虽然智慧,却因娶了许多拜偶像的妻子,最终被引诱去随从她们的偶像,导致属灵上的大败坏,国家也因此分裂。

来到新约,保罗教导说:“你们和不信的原不相配,不要同负一轭。”(林后6:14)虽然这节经文不专指婚姻,但其属灵原则却是清楚的,信主和不信主的,怎能在生命中最亲密的关系上联合在一起?正如牛和羊不能同负一轭一同耕田,因为步伐、性情和力量都不一致。两个属灵本质不同的人又怎能同心同行?保罗在《哥林多前书》也特别提醒:“丈夫死了,妻子就可以自由;若再嫁,只可嫁给主里的人。”(林前7:39)这也是神对婚姻清楚的心意。

有些基督徒在面对感情关系时,可能因为情感的牵引而感到挣扎。有时他们可能满怀个人的善意与期待,希望所喜欢的对象有一天能够信主,因此努力邀请对方来到教会,盼望福音能在对方心里动工。然而,在感情尚未确立,基督徒应当本着爱心与诚实,清楚表达自己的立场:他们所交往的对象必须是基督徒。这不仅是对信仰的持守,更是对上帝旨意的顺服,也是在关系中以与诚实对待对方的一种表现。

在许多教会中,姐妹人数超过弟兄,因为不少弟兄受到世界诱惑而离开了教会。姐妹们也因此面临寻找属主伴侣的极大困难。如果教会中的信主弟兄都转向世界寻找外邦女子为伴侣,这将使教会中的姐妹更难找到属主的配偶。

若在自己的教会中找不到适合的对象,我们也可以考虑借助一些基督教的网络社交平台。因为这些平台通常允许基督徒标明自己的信仰,以便寻找拥有相同信仰的人。我在教会中也认识不少弟兄姐妹,是后来通过社交平台找到了既适合自己、也在主里同行的伴侣。

求主怜悯所有教会的弟兄们,求主怜悯我们的儿女。

图:羊怎能与牛(不同种类)同负一轭一同耕耘呢?牠不仅步伐不一致,力量悬殊,更将在劳苦中受尽煎熬。

不要同负一轭, 信与不信不要同负一轭

教会的代祷不容小觑

「教会的代求不容小觑」

使徒保罗深知集体祷告的重要性,因神眷顾祂的教会,祂聆听教会的祷告。因此他在(腓1:19)中写道:“因为我知道,这借着你们的祈祷,和耶稣基督之灵的帮助,终必叫我得救。”当时,保罗因传扬福音而被囚于罗马,他深信,借着教会弟兄姊妹同心合意的祷告,并且借着耶稣基督借着圣灵所赐的帮助,他终必得着释放。

保罗所说的“得救”,可能并不仅仅指他从监牢中得释放。也可能包含在患难中祈求自己必能站立得稳,不羞愧,忠于基督,无论生死,都要荣耀祂。这是一种属灵的得胜,也是从主而来的拯救。从历史记载来看,保罗后来确实从这一次的罗马囚禁中得释放,继续前往其他地方服事主,直到几年后保罗再次被捕,并最终预备心为主殉道。

因此,当我们身处困境时,千万不要忘记:我们不是孤单的,我们有教会(基督的身体)。教会的弟兄姊妹能与我们一同祷告、携手同行,靠着主的恩典陪伴我们走过今世艰难的道路。

哈米吉多顿Armageddon(启16:16)四大末世观点对比表

哈米吉多顿Armageddon(启16:16)四大末世观点对比表。这四个观点都属正统基督教范围的解释,需要彼此尊重。

哈米吉多顿Armageddon(启16:16)四大末世观点对比表。

在无千禧年论中,哈米吉多顿(启16:16)与歌革和玛各(启20:8)是同一场末世属灵争战的两种象征性描述,分别从不同异象角度呈现。这两场“战争”并非时间上相隔的两次战役,而是启示录中常见的重复并渐进的异象结构(recapitulation),每次异象都加深并推进对末日冲突的描绘。

神的预定与人的责任

圣经启示我们,神预定并拣选人的得救(申7:6-8;罗9:15-23;弗1:4-5),人的救恩完全出于上帝恩典中的拣选。同时,圣经也清楚地教导一个与此平行的真理:人所做的一切行为都有真实的后果,且必须为自己的行为完全负责(结18:30;太23:37;加6:7-8;彼前4:5)。

我们在圣经中可以看到几个例子。首先,使徒保罗在哥林多书信中提到,他在犹太人中作犹太人,在外邦人中作外邦人,为的是要救些人(林前9:20-22):

「向犹太人,我就作犹太人,为要得犹太人;向律法以下的人,我虽不在律法以下,还是作律法以下的人,为要得律法以下的人。向没有律法的人,我就作没有律法的人,为要得没有律法的人;其实我在神面前,不是没有律法;在基督面前,正在律法之下。……向什麽样的人,我就作什麽样的人。无论如何,总要救些人。」

第二个例子是保罗在《罗马书》中为那些当时拒绝耶稣基督的犹太人,就是他的同胞,并为他们的救恩祷告祈求,盼望他们能早日悔改信基督(罗10:1):

「弟兄们,我心里所愿的,向神所求的,是要以色列人得救。」从保罗迫切的祷告中我们看见,祷告是有效的,能祈求神的恩典使一些人得救。

第三,保罗也在《罗马书》中提到,他盼望透过自己的事工激发犹太人对基督的羡慕,使他们当中有些人能够悔转信基督(罗11:13-14):

「我对你们外邦人说这话;因我是外邦人的使徒,所以敬重我的职分,或者可以激动我骨肉之亲发愤,好救他们一些人。」

第四,主耶稣也教导我们要谨慎自己的行为,免得绊倒人,使人跌倒,因为那绊倒人的有祸了(路17:2)。保罗也劝诫信徒要谨慎,免得使人跌倒(林前10:32)。

由此可见,圣经教导我们人确实有责任,我们的意志与行为是有真实后果的。与此同时,圣经也清楚见证神掌管并预定一切(太10:29)。因为这两方面的真理同时并行不悖,所以神学家们称之为相容论(compatibilism)。

历世历代的神学家都试图回到圣经中,调和上帝的主权、掌管与预定,与人的自由意志与责任之间的张力。然而我们终究无法完全调解这一奥秘。其一,是因为我们的理性有限,就连世间的许多数学难题我们尚且无法全部解开。其二,是因为这是属神的奥秘,祂并未在圣经中完全启示这一点,所以我们也无法测透这奥秘。

我们唯有承认这两条真理在神的智慧中是可以相容的,并且信靠那位拥有绝对真理的上帝,唯有祂明白知道一切。

亚当你在哪里?

当亚当与妻子夏娃犯罪之后,他们就看见自己是赤身裸体的。于是,他们便用无花果树的叶子为自己编做裙子,来遮盖自己因罪所带来的羞耻。之后,他们听见了上帝在园中行走的声音,就藏在园里的树木中,躲避耶和华神的面。神知道他们躲藏了起来,便呼唤亚当,说:“你在哪里?”神要亚当从隐藏中出来,见祂的面。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有时也会像亚当一样,因羞愧和惧怕而躲藏,不愿走出来,在教会中公开地面对上帝。有时,我们甚至因个人的尊严,不愿从隐藏与遮盖中坦然走出来,在神面前毫无掩饰地站立。

唯有亚当愿意勇敢地带着妻子从黑暗中、树木的隐蔽处走出来,公开地站在神的面前,不再隐藏。神在责问他们之后,出于怜悯与慈爱,为他们用皮子做了衣服,并亲自给他们穿上,遮盖他们的羞辱。神的医治常常是从一句「你在哪里?」开始。祂不是为了定罪,而是呼召我们悔改归向祂,使我们坦然无惧地来到祂面前。

唯有神能够赐下真正的遮盖与保护,使亚当与夏娃穿上皮衣后,得以勇敢面对伊甸园外将要经历的一切挑战与艰难。面对罪恶时,我们选择躲避隐藏以叶子遮羞还是愿意以披上皮衣来勇敢面对后果?

《哪吒之魔童闹海》看预定论

今天在青少年主日学中,我向青少年们教导关于预定论的真理。在教导的过程中,我提醒他们回想前一天他们观看的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

电影中的主角哪吒,虽然经历了极大艰辛与痛苦,被误解、被排斥,也面临电影剧本中所谓的宿命的冲击与敌对势力的攻击,但最终,他得胜了。哪吒之所以最终得胜、拥有一个美好的结局,是因为这部电影的导演饺子(本名杨宇),在编剧与制作之初,已经预定哪吒,爱哪吒。导演饺子在还没制作电影前,早已设定哪吒经历艰辛万苦后的结局是得胜的。

我用这电影做比喻来提醒他们,正如以弗所书一章所说:「就如神从创立世界以前,在基督里拣选了我们……」(弗1:4),神在创世以前就已经拣选了我们,爱我们(弗2:4-5)。祂是我们生命的导演,祂为我们编写人生的剧本。

所以,无论我们今生经历什么样的困难、痛苦或挣扎,我们的最终结局是确定的,我们必要得胜(罗8:29-30)。因为神已经在永恒中设定了我们终极的归宿与荣耀。我们所行的路,就像哪吒,虽然经历试炼与困苦,但那荣耀的结局已经被神写在我们的生命之中。感谢赞美主!

谁能使我们与基督的爱隔绝呢?难道是患难吗?是困苦吗?是逼迫吗?是饥饿吗?是赤身露体吗?是危险吗?是刀剑吗?如经上所记:“我们为你的缘故终日被杀,人看我们如将宰的羊。”然而,靠着爱我们的主,在这一切的事上已经得胜有余了。因为我深信无论是死,是生,是天使,是掌权的,是有能的,是现在的事,是将来的事,是高处的,是低处的,是别的受造之物,都不能叫我们与 神的爱隔绝;这爱是在我们的主基督耶稣里的。 (罗马书 8:35-39 )

《哪吒之魔童闹海》导演饺子

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

感恩今天与执事一同陪同青少看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作为2025年上映的动画电影,延续了前作《哪吒之魔童降世》的故事线,继续探讨命运、身份和自我认知等主题。这是一部极为成功的电影,吸引了大量青少年和年轻观众前往观看,深受欢迎。《哪吒2》有许多值得赞赏的道德价值观,但在此我想分享我对这部影片的一些个人反思。我希望基督徒在观看这部电影时,也能作出归回圣经的深入反省。

【命运与自主】

影片中,哪吒以“我命由我不由天”的宣言,表达了对命中注定安排的强烈反抗。这种对抗宿命的精神,反映了个体对自我命运掌控的渴望。

基督教的圣经所教导的,并不是宿命论。圣经从未提倡一种“顺从命运、无法依靠神而争战或寻求改变”的观念。相反,圣经清楚地告诉我们:虽然掌管人命运的是神,我们却仍可以不断向祂恳求、不放弃地哀求,甚至在祷告中与神摔跤,祈求神帮助我们战胜现实中的社会、环境、各样困难与挑战。基督徒相信相容论(compatibilism),而不是决定论。我们相信神在万事上的绝对主权,也相信人对自己的意志选择负有真实的责任。

雅各在面对走投无路时,在夜间遇见耶和华的使者,他与神摔跤(创32:22-32)。他没有放弃,持续与神摔跤,直到黎明,直到神给他祝福(创32:29)。神也因这事喜悦雅各,便赐福给他,并为他改名以色列,说:“因为你与神与人较力,都得了胜。”(创32:28)

当神告诉摩西,以色列百姓不断悖逆祂,甚至铸造金牛代替真神来敬拜时(出32:8),神为此向他们大发烈怒,决定要审判他们,并要使摩西的后裔成为大国。然而摩西并没有因此放弃,他反而恳切地向神祈求,说祂若这样行,埃及人必会议论祂的名(出32:12)。摩西也求神记念祂与祂的仆人亚伯拉罕、以撒、以色列所立的约,最终摩西使神回心转意,不将所说的灾祸降与祂的百姓(出32:13)。

主耶稣教导我们要常常祷告,因此设了一个比喻(路18:1–8)。比喻中,有一位不义的官,因寡妇不断地缠诉他,最终决定为她伸冤。主耶稣借此比喻鼓励人要恒切祷告,不可灰心。若连那不义的官,尚且因寡妇的哀求而为她伸冤,何况那公义的神,岂不更会为昼夜呼吁祂的选民施行伸冤,并且必快快地为他们伸冤吗?(路18:7–8)

神从来没有要我们顺服一种莫名的“命运”观念,而是要我们依靠祂争战,克服社会、环境,甚至内心深处所带来的种种枷锁。

【魔与妖也有善恶之分?】

影片中,一些魔与妖被描绘为善良的角色,而原本应代表正义的神仙角色,却反而最终显出邪恶的一面。哪吒虽是魔丸转世,却展现出正直与良善的品格;申公豹原被视为反派,却在后期显露出他善良的一面。无量仙翁表面上慈眉善目,代表仙家的正义与权威,但剧情发展中揭示他才是真正邪恶、不择手段的人物。

在这堕落的世界中,我们也可能会看到一些原本代表基督良善形象的牧师与传道人,后来却行出邪恶、甚至不择手段的行为。有时,一些看似邪恶的人,反倒显出良善的一面。圣经中也记载了许多原本代表圣洁与公义的仆人,内心却是极其败坏,行为恶劣(太24:48-51,彼后2:1-3,多1:10-11,提后3:6)。现实生活中,无论在社会或教会内部,有时那些看似属灵的外表,其实有可能是假冒为善的;而在教会之外的人,有时反倒显出比他们更真实的正义。

面对这样错乱的善恶现象,我们必须回到圣经,认识神对人真实的评价。在祂的眼中,没有一个人是真正完全良善的。无论什么阶级,无论身份为何(包括所有宗教领袖在内),都在罪中(创6:5;诗14:2–3;耶17:9;可7:21–23;罗3:10–12;弗2:1–3)。在神眼中,唯有基督是完全良善的(彼前2:22)。祂是那位为羊舍命的好牧人(约10:11),更是那位为我们众罪人甘愿舍命的救主。

电影中的魔与妖被描绘为有善恶之分;但若回到圣经所启示的现实,撒旦,也就是魔鬼,他绝非良善。魔鬼是一切谎言的源头(创3:1,创3:13,约8:44),也是一切罪恶的根源(约壹3:8)。正是魔鬼诱骗了世人,使人类堕落,落入今日所有的苦难之中。盼望我们不会被误导,以为魔鬼也可以是良善的,因为圣经清楚启示他是彻底败坏、与神为敌的那一位。

最后,我们深信神是绝对的良善(诗145:9;诗119:68),在祂里面毫无恶(哈1:13;雅1:13–17)。除了神一位之外,再没有良善的,因为唯有祂是良善的本体与根源。神就是光,在祂毫无黑暗(约壹1:5)。

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

三次不认主

彼得说:“主啊,我为什么现在不能跟你去?我愿意为你舍命。”耶稣说:“你愿意为我舍命吗?我实实在在地告诉你:鸡叫以先,你要三次不认我。” (约翰福音 13:37-38 )

主耶稣曾经告诉门徒们,他们将要离开,但彼得却不信,并且开口说自己绝不会跌倒或离开,甚至愿意为主牺牲。但当彼得这样说时,他显露出自己对主忠诚的自信,他的言语显露出他内心的属灵的骄傲。在彼得的自信与骄傲中,神允许撒旦筛他们,如同筛麦子一般(路22:31-34)。彼得也因此跌倒,用他的行为三次公开羞辱主。

虽然彼得跌倒了,并且三次在行为上羞辱主,但主耶稣依然深爱着他。主也预先告诉他,祂已经为他祷告了:“但我已经为你祈求,叫你不至于失了信心,你回头以后,要坚固你的弟兄。” (路加福音 22:32 )”

你或许在行为上否认主?你或许已经羞愧得无地自容?不要忘了,主爱你,祂已经为你祷告,当你回头时,你要去坚固神托付你的弟兄。

如何分配利益?

在企业经营中,利益的分配常常是一个棘手的问题。通常,一些公司会将他们的盈利归于赚取利益的部门,因为这些部门直接创造收入。然而,这样的做法往往会引起其他部门的不满,因为即使某些部门没有直接带来经济收益,他们的工作仍然对公司的整体运营至关重要。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如果公司选择将所有的利益均分,无论员工是否直接为公司带来盈利,每个人都获得相同的报酬,这种方式则可能导致另一种不公平。那些辛勤工作、付出最多的人可能会感到心寒,因为他们的努力没有得到应有的认可。这种不分轻重的分配方式可能会打击人们的积极性,最终影响公司的整体发展。因此,利益分配应当考虑不同人员的角色与贡献,使整个体系既公平又具有激励作用。

在民数记31:27-30中,我们可以看到神的律法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充满智慧的分配模式。当以色列人从米甸人手中夺取战利品后,神吩咐摩西要将所得的财物分作两半,一半归于出去打仗的精兵,另一半则归于全会众(民数记31:27)。这样的分配方式既肯定了士兵的努力(大部分利益被分配了给予出去打仗的人),也顾及了未参战但仍属于以色列群体的其他后勤人员。

然而,这并不是分配的最终步骤。神进一步规定,士兵必须从所得的一半中取五百分之一(即 0.2%)献给耶和华,这笔贡物由祭司以利亚撒收取(民数记31:28-29)。而全会众则要从他们所分得的一半中取五十分之一(即 2%),交给利未人,因为他们负责看守耶和华的帐幕(民数记31:30)。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见祭司所得的份超过了利未人,因亚伦的后裔祭司仅有几十位,而利未人约有二万二千人(民3:39)。

这样的分配制度体现了神的公义与智慧。士兵们已经冒着生命危险,亲自参战,因此他们的奉献比例较低,仅为所得的0.2%。然而,全会众虽然没有参与战斗,却因士兵的努力而获得战利品,因此他们需要承担更高的奉献比例,即所得的2%。换句话说,全会众的奉献比例是士兵的十倍,因为他们没有冒险,却依然享受战争带来的果实。这样的安排确保了整个社群共同承担对神的奉献责任,同时也尊重并奖励那些实际付出努力的人。

这种分配方式不仅让我们看到神的律法在管理资源时的智慧,也为今天的社会和企业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原则:对于直接付出的人,应当给予相应的回报,而对于间接受益的人,他们也应该承担相应的责任来回馈群体。这样的分配方式避免了极端的不公平,也确保了社群的平衡与和谐。

因此,在考虑如何分配利益时,我们应该效法神的智慧,根据个体的贡献程度来进行分配,同时确保整个群体的共同责任不被忽视。这样,既能奖励努力付出的人,也能维护群体的整体利益,使每个人都能蒙福。

分配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