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与天主教】


以下列出基督教与天主教的一小部分的区分。基督教回归圣经,拒绝天主教教导中任何与圣经教导不符的教会传统。基督教拒绝天主教的救恩观,坚持回归圣经,宣告唯独凭信基督,被上帝称义并得救恩。

【1】 圣经的权威 (唯独圣经)

• 基督教: 相信唯有圣经是信仰和实践的最终权威,教会传统处于次要地位。基督教拒绝任何违背圣经教导的教会传统。(提后3:16)

• 天主教: 认为圣经和教会传统有同等的权威。教会的教导权威(Magisterium)被视为解释圣经的关键。

【2】救恩 (唯独信心)

• 基督教: 强调救恩唯独凭信基督得以获得(唯独因信称义)。相信信徒称义是唯独凭对耶稣基督的信心,善行则是信心必然的果实。(罗3:28,罗4:5,弗2:8-9,加2:16,加3:11,腓3:9)

• 天主教: 天主教否定“唯独信心”的称义观,认为信心虽然必要,但必须与人的善行相伴随。(特伦托会议《称义法令》第9条)Canon 9 of the Decree on Justification from the Council of Trent)

【3】 圣礼的作用

基督教: 承认两大圣礼(洗礼和圣餐),这是基督所设立的重要的约中记号,圣礼并非得救的必需条件。(太28:19,路22:19、路23:42-43)

天主教: 承认七大圣礼(洗礼、圣体、坚振、忏悔、病人傅油、圣秩和婚姻)。这些圣礼被视为获得救恩所必需的恩典途径。

【4】 圣餐礼

• 基督教: 认为圣餐中的饼和酒是属灵与象征性的,用来纪念基督的牺牲与赎罪。(林前11:26,路22:19)

• 天主教: 教导“变质说” (transubstantiation),认为在弥撒中,饼和酒在本质上变成了基督的肉体和血液。

【5】 教皇的角色

• 基督教: 否认教皇的无误权威,强调所有信徒皆为祭司。(提前2:5,彼前2:9)

• 天主教: 认为教皇是使徒彼得的继承者,是教会在世的领袖。教皇在信仰教导上的权威被天主教视为无误。

【6】 崇敬(veneration)马利亚与圣徒

• 基督教: 拒绝向马利亚和任何圣徒祷告,教导基督是神与人之间的唯一中保。(提前2:5,约14:6)

• 天主教: 崇敬(veneration)马利亚和圣徒,天主教徒向马利亚和圣徒祈求,因为他们认为马利亚和圣徒可以为信徒代求。天主教还坚持马利亚无原罪(即马利亚在受孕时未受原罪的玷污)和马利亚升天(肉身被接入天堂)的教义,而基督教徒认为这些教义有违圣经。

【7】 炼狱

• 基督教: 否认天主教传统中所教导的炼狱的教义,认为信徒通过基督已完全称义,死后会直接与基督同在。(路23:42-43,罗8:1,腓1:21, 23)

• 天主教: 相信炼狱是一个净化的过程,死后的一些灵魂仍需要在此过程中被净化,以清除罪的残余,从而能够进入天堂。

:(基督教使用的十字架没有基督的人像)。基督教使用空十字架以强调耶稣的复活,象征祂战胜了罪恶和死亡。这反映了基督救赎工作已彻底完成。此外,基督徒这样做是为了防止偶像崇拜或对图像的敬拜。

靠自己不如靠上

小的时候靠父母,长大后渐渐发现人是不可靠的,唯有自己靠自己。感谢天父在基督里重生了我,我才有了真正的依靠。 【靠自己不如靠上帝】

基督徒不可祭祀中元节

农历七月中元节,是一些华族社群拜祭鬼魂的月份。身为基督徒,我们珍惜并尊重各个民族的宗教自由。在此提醒基督徒,我们信主后,主不允许基督徒祭拜任何其它神明或亡魂(出埃及记 20:3-5)。

求主赐弟兄姐妹们灵巧像蛇的智慧,能够避开在公司与家族的祭拜活动。求主赐我们智慧、信心并且保护我们,赐我们力量站立得稳。

基督徒为何不可以参与这些祭祀活动,使徒保罗在书信中解释得非常清楚。在这里并无冒犯任何宗教的用意,只是提醒基督徒在神面前的责任。我们也尊重每一位的宗教信仰与自由。

以下是神透过使徒给基督徒的命令。

【哥林多前书 8:5 虽有称为神的,或在天,或在地,就如那许多的神,许多的主;6.然而我们只有一位神,就是父—万物都本于他;我们也归于他—并有一位主,就是耶稣基督。。。】

【哥林多前书 10:20 我乃是说,外邦人所献的祭是祭鬼,不是祭神。我不愿意你们与鬼相交。21.你们不能喝主的杯又喝鬼的杯,不能吃主的筵席又吃鬼的筵席。】

耶稣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Jesus versus 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

主耶稣指出,祂的门徒一生追求的人生目标不应是个人的自我实现。祂所指出的是违背人性与人的肉体私欲的需求。祂要求门徒依靠圣灵,每天跟随祂的脚踪,舍己deny himself。今世的人追求最基本的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会需求、自尊需求和自我实现。主耶稣却要我们天天舍己,背起自己的十字架来跟随祂。

舍己不是放弃自己,舍己是不再以自我的欲望为个人人生的目标。舍己按经文的背景也是为了主的缘故,可以为主牺牲自己的性命。舍己不是倒空自己,也不是追求“空”或“无我”。舍己是爱主,以主为人生目标与目的,舍己是为了主放下自己去学习爱人。舍己之人能为了主放弃个人尊严,为了主放弃个人的利益。舍己之人一生以荣耀神为目标,全心全意全力地爱神。

求主帮助我们的心明白为何舍己,才能得到真正的满足、喜乐与平安。求主帮助我们经历舍己爱主、舍己爱人所得的真正满足与喜乐与平安。求主帮助我们明白为何舍己爱主才是我们人的真正自我实现 self-actualization。

马太福音 16:24 於是耶稣对门徒说:「若有人要跟从我,就当舍己,背起他的十字架来跟从我。

马可福音 8:34 於是叫众人和门徒来,对他们说:「若有人要跟从我,就当舍己,背起他的十字架来跟从我。

路加福音 9:23 耶稣又对众人说:「若有人要跟从我,就当舍己,天天背起他的十字架来跟从我。

图: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 是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 (Abraham Maslow) 在1943年论文「人类动机理论 A theory of Human Motivation」中提出。

理智第一?

理智,或理性,是我们思想的能力。意志是我们选择和行事的能力。感情是我们的感受。希腊哲学家教导说,意志和感情应该服于理智之下,改革宗神学家有时候也倡导“理智第一” 。但是圣经不是这样教导的,它也没有高举意志或感情于其它之上。

在圣经里,这三样没有不平等的。所有的都堕落了,所有的都同样需要救赎。被救赎之后的三者,对于一种敬虔的人生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重要的不是让它们都服在理智或其它的能力之下,而是要让理智、意志和感情都服在上帝的话语之下。这三种能力都是互相依靠的。约翰·傅瑞姆 John M Frame

The intellect, or reason, is our capacity to think. The will is our ability to choose and act. The emotions are our feelings. Greek philosophers taught that the will and emotions should be subject to the intellect, and Reformed theologians have also sometimes advocated the “primacy of the intellect.”4 But the Bible does not teach that, nor does it exalt the will or the emotions over the others. In Scripture there is no inequality among these. All are fallen, all are equally in need of redemption, and all, as redeemed, are essential to a godly human life. The important thing is not to make them all subordinate to the intellect or another faculty but to make intellect, will, and emotions all subject to the Word of God.The three capacities are mutually dependent.

Frame, J. M. (2023). Concise Systematic Theology: An Introduction to Christian Belief (J. J. Hughes, Ed.; Revised and Enhanced Edition, p. 117). P&R Publishing.

罪人亲近主

主耶稣在世界时,那些不配、罪孽深重和贪婪的税吏和污秽的妓女是带着信心不断亲近主耶稣,寻求祂的怜悯、赦免、医治和恩典(太9:10-13,路15:1-4,路7:37-50,路19:5-10)。只有当时在宗教上苛刻的法利赛人讨厌并反对耶稣,并且远离耶稣。不但如此,这些虚伪的宗教领袖还尝试阻止主耶稣接触陷入罪恶的罪人。

任何陷入罪恶的基督徒,不应该躲避神,或远离主日敬拜,而应当效法耶稣时代的罪人、税吏与妓女,带着祈求怜悯的心态亲近主耶稣。因唯有主耶稣有赦罪之恩,唯有祂能医治并且帮助我们挣脱任何罪恶。

耶稣在屋里坐席的时候,有好些税吏和罪人来,与耶稣和他的门徒一同坐席。法利赛人看见,就对耶稣的门徒说:「你们的先生为什么和税吏并罪人一同吃饭呢?」耶稣听见,就说:「康健的人用不着医生,有病的人才用得着。经上说:『我喜爱怜恤,不喜爱祭祀。』这句话的意思,你们且去揣摩。我来本不是召义人,乃是召罪人。」(马太福音 9:10-13 )

新传道人的艰辛旅程

今天又听到一位刚毕业回国的传道人,因为生活的压力、挑战与事奉的苦难而心里难过。这些传道人回国之后,往往他们的教会因自身的神学传统而不接受他们所受的神学体系装备。面对毕业后没有工场,再加上生活的各种困难与挑战,他们只能仰望等候神。

这些年,我看见许多神的仆人们在远方,他们默默坚忍地服事主。他们需要面对经济上的压力、来自自身教会的压力、没有事奉工场的压力、社会环境的压力、亲人不理解的困扰、并随时可能面对的打压。

我经常对他们分享,他们是神装备的强壮鲤鱼,被神滋养在长江之中,需要面对各种挑战和困难,甚至包括一些逼迫。而我只是祂饲养在鱼缸里的脆弱小金鱼。若祂把我这小金鱼放入江中,可能因无法适应恶劣环境而早已灭亡。

求主赐祢这些忠心的仆人们更大的信心、能力、智慧,并保护祢在远方的众仆人们。

【亚4:6…万军之耶和华说:不是倚靠势力,不是倚靠才能,乃是倚靠我的灵方能成事。】

一载、二载、半载

研究三年半,可往 William Hendriksen、 G K Beale 、 Vern Poythress 、 Dennis E Johnson 他们的启示录释经书研究。

但以理书与启示录中指的“三年半”就是“一载、二载、半载”(1年+2年+半年)、“一七之半”、“42个月”、“1260天”(42月 X 30天)。

为什么不解释成两个三年半呢?因为《启示录》中的“三年半”如果是按一些人假设是时间顺序排列的,那么它肯定加起来超过七年。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三年半”并不一定是按时间顺序解释的。 另一个重要证据是,当你看到《启示录》中的主题有七个重复并延伸进展的循环时,每个延伸进展的循环都强调了同一主题的不同视角。

最后,使徒约翰对《但以理书》中“一载、二载、半载”(启12:14-17)的解释,实际上揭示了隐藏在旧约中但以理书“一载、二载、半载”的奥秘。

《但以理书》中一载、二载、半载的象征意义

《但以理书》中“一载、二载、半载”这一短语通常被解释为3.5年的时期。以下是对这一象征意义的详细解释和支持:

  1. 预言年份计算
    • 在圣经预言中,一年通常象征为360天(12个月,每月30天)。
    • “一载” = 1年(360天)
    • “二载” = 2年(720天)
    • “半载” = 0.5年(180天)
    • 总计 = 360 + 720 + 180 = 1260天,即3.5年。
  2. 年原则
    • 这一原则在《以西结书》4:6和《民数记》14:34中得以体现,将预言中的每一天解释为一年。这种解释方法在处理长时间的预言时尤为常见。
  3. 与《启示录》的交叉引用
    • 《启示录》11:2-3提到“42个月”(3.5年)和“1260天”。
    • 《启示录》12:6和12:14将“1260天”等同于“一载、二载、半载”,确认这一时期为3.5年。
    • 《但以理书》7:25中的“一载、二载、半载”不仅在但以理书中被解释为3.5年,也在《启示录》中被借用,并明确表示该短语的意思为3.5年​。该短语的使用与其他时间参考(如1260天和42个月)一致,这进一步支持了其象征3.5年的解释​。
    •  
  4. 历史和神学解释
    • 这一时期象征着重要的迫害和苦难事件,如犹太人在安条克四世(Antiochus IV Epiphanes)统治下的遭遇和耶稣基督的事工。
    • 安条克四世(Antiochus IV Epiphanes)的统治时期(175-164 B.C.E.)以其对犹太教的压迫而著名,引发了马加比反抗运动。
    • 耶稣基督的事工被认为大约持续了3.5年,开始于祂的洗礼,结束于祂的受难和复活。

总而言之,“一载、二载、半载”象征着3.5年,这一解释基于预言计算、圣经交叉引用和历史背景。

👉 启示录证道

安息日

《马可福音 1:32.天晚日落的时候,有人带着一切害病的,和被鬼附的,来到耶稣跟前。》

马可特别提到,这件事是在日落之后才发生的(犹太人的一天是从日落到日落)。现在已经是安息日的第二天。显然,城里的人们小心翼翼的不想违反他们所学到的安息日规定。根据这些传统,帮助他人寻求治疗可能会被视为“工作”,因此被避开。。在这一点上,马可生动地向我们展示了人们的属灵困境。他们的宗教领袖和教师无法医治和恢复他们。他们所能做的只是谴责他们在安息日“工作”。相比之下,耶稣教导他的门徒安息日的祝福(他们发现这特别的安息日是多么的有福!)。主耶稣带来了宗教领袖所无法带来的医治。sinclair Ferguson 弗格森《马可福音》

Mark makes a point of mentioning that this did not take place until after sunset (the Jewish day was measured from sunset to sunset). It was now the day after the Sabbath. The townspeople were, apparently, anxious not to break the Sabbath regulations they had been taught. According to these traditions, helping someone to seek healing might be regarded as ‘work’ and so it was avoided. In this, Mark gives us a vivid insight into the spiritual plight of the people. Their religious leaders and teachers could not heal and restore them. All they could do was condemn them for ‘working’ on the Sabbath. By contrast, Jesus taught his disciples the blessings of the Sabbath (and what a blessing they had found this particular Sabbath to be!). He brought healing where the religious leaders could not bring any. Sinclair Ferguson lets study Mark

救赎消除忿怒与敌意

救赎的主要目的并不是消除人对神的仇视或敌意,尽管救赎的结果会带来这种效果。救赎实际上是为了消除神对罪人的忿怒与敌意,因为世人忤逆并冒犯了这位宇宙的统治者和他们的造物主,那公义的审判者。

罗马书 3:25.神设立耶稣作挽回祭,是凭着耶稣的血,借着人的信,要显明神的义;因为他用忍耐的心宽容人先时所犯的罪,

罗马书 5:9.现在我们既靠着他的血称义,就更要借着他免去神的忿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