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徒还需要认罪吗?

有些牧者因强调“因信称义”的真理,并依据神学推论,进一步认为:既然今日的基督徒已经被称为义,是圣徒,也不再被定罪,那么就不需要继续认罪。

诚然,我们因信耶稣基督成为神的儿女(约1:12;加3:26),已经被神称为义(罗3:24、3:28、5:9;加3:24;林前6:11),并且不再被祂定罪(约3:18;约5:24;罗8:1)。然而,作为神的儿女,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仍常常未能顺服祂,反而违背祂、得罪祂,行祂所厌恶的事。因此,即使我们已经因信称义,仍当常常来到天父面前,承认自己的罪,祈求祂的赦免并愿意回转作顺服爱主的儿女。

这就好比家中的儿女若惹父母生气,在知错之后愿意道歉,便可修复彼此之间的关系。同样,信徒若得罪了天父,也应当向祂认罪悔改,好叫我们与祂之间的爱与交通得以恢复。

首先,让我们回到主耶稣的教导,来看祂是如何教导门徒祷告的:

路加福音 11:1. 耶稣在一个地方祷告;祷告完了,有个门徒对他说:「求主教导我们祷告,像约翰教导他的门徒。」2耶稣说:「你们祷告的时候,要说:我们在天上的父。。。。4.【赦免我们的罪】,因为我们也赦免凡亏欠我们的人。不叫我们遇见试探;救我们脱离凶恶。」

主耶稣在教导门徒祷告时,吩咐他们称神为“天父”(v2),并教导他们在祷告中求父赦免自己的罪(v4)。由此我们可以明白,身为神儿女的信徒,在得罪天父、令祂忧伤时,依然需要来到祂面前认罪,求祂赦免。

其二,我们来看使徒彼得如何劝戒人要认罪悔改。

早期教会中有一位名叫西门的人,他已经信主(徒8:13),也接受了洗礼。然而,当他犯了罪,想用金钱来换取使徒所拥有的权柄时(徒8:19),使徒彼得严厉地责备他,并劝诫他必须悔改,并向主祈求,或许可以蒙赦免。

使徒行传 8:22.你当懊悔你这罪恶,祈求主,或者你心里的意念可得赦免。

其三,我们来看使徒约翰如何教导教会信徒。

约翰一书 1:9. 我们若认自己的罪,神是信实的,是公义的,必要赦免我们的罪,洗净我们一切的不义。

在这里,使徒约翰教导信徒:当他们犯罪时,应当向神认罪。若我们承认自己的过犯,神是信实的,是公义的,祂必赦免我们的罪,洗净我们一切的不义。

其四,使徒雅各(加1:19)教导教会,要彼此认罪,互相代求。

他指出,若教会中有人因犯罪而导致身体软弱,就应请教会的长老来。他们可以奉主的名用油抹他,并为他祷告。这是出于信心的祈祷,是义人所献上的恳切祈求(雅5:15),信徒也应当在义人面前彼此认罪(雅5:16)。

当信徒因犯罪而软弱时,若肯认罪悔改,并接受义人的代祷,就必蒙神赦免(v15);他们因罪所带来的疾病也可以因此得医治(v16)。

这正如旧约中摩西为米利暗代祷,求神医治她因罪而遭的麻风一样(民12:11–15)。

雅各书 5:14.你们中间有病了的呢,他就该请教会的长老来;他们可以奉主的名用油抹他,为他祷告。15.出于信心的祈祷要救那病人,主必叫他起来;他若犯了罪,也必蒙赦免。16.所以你们要彼此认罪,互相代求,使你们可以得医治。义人祈祷所发的力量是大有功效的。

儿子向父亲道歉
儿子向父亲道歉

预定与弃绝 Predestination and Reprobation

在改革宗神学的传统中,预定论是一项至关重要的教义,尤其涉及到上帝如何预定选民蒙救恩(Predestination of the Elect,简称 PE),以及祂如何对待那些未蒙拣选、被弃绝的人(Predestination of the Reprobate,简称 PR)。尽管加尔文主义者普遍持守预定论,但对于 PE 与 PR 的理解,不同神学取向之间存在明显差异,特别是在正统加尔文主义(Calvinism)与极端加尔文主义(Hyper-Calvinism)之间的对比上。

首先,在对 PE 与 PR 的性质理解上,二者存在根本分歧。正统加尔文主义认为,PE 是上帝在祂主权与恩典中主动施行拣选并重生人信主的结果,而 PR 则是上帝“恩典越过”或“略过”那些未蒙拣选者,是一种“消极的弃绝”,即任凭他们照着自己罪恶的本性,自取灭亡。也就是说,上帝在施恩上是积极的动工,但在弃绝上则不是主动促成他们不信与拒绝,而是出于神公义的主权所彰显的任凭。这种观点强调,拣选是神在恩典中主动的作为,而弃绝则是神在公义中对罪人的任凭之选。

然而,一些极端加尔文主义持不同观点。他们认为,PR 也同样具有PE的积极性,亦即上帝在弃绝之人里面同样有主动的作为,甚至“促使”他们不信与拒绝。这种理解意味着,上帝不仅主动工作拣选得救之人,也同样主动工作弃绝,并促成人的沉沦。因此,在极端加尔文主义的体系中,PE 与 PR 是完全对称的:上帝在施恩拣选和弃绝中都具有同等的主动性。

此外,这两种神学理解在对 PE 和 PR 的“终极性”判断上也有所不同。虽然 PE 与 PR 同为上帝在永恒中的旨意,但在其实施的性质与目标上却并不对等。PE 是神在恩典与慈爱中积极的作为,旨在拯救选民;而 PR 则是神在公义中所作的任凭,祂选择不施恩给那些未蒙拣选者,让他们照自己罪恶的本性而行。因而,PE 的终极性在于带来永生与救赎,而 PR 的终极性则在于彰显神的公义,祂不施恩,而是公义地任凭罪人自己走向灭亡。

反之,极端加尔文主义主张,PE 与 PR 在终极性上是完全对称的,也就是说,上帝在拣选与弃绝中的施行方式具有同等的主动性。祂如何拣选某些人得救、主动重生他们、使他们相信并得救,也同样旨意让某些人灭亡,主动转化他们的内心使他们刚硬,使他们拒绝福音。这种观点在神学上忽略了第二因(secondary cause)的区分,容易导致人误以为是上帝在主动作恶、是神驱使人去犯罪并驱使人抵挡祂。

综上所述,正统加尔文主义的预定论既坚守神的主权,承认神在拣选中的恩典主动性,同时也否认神在弃绝中的任何不义。

预定与弃绝 Predestination and Reprobation
本图表摘录自网络资源,谨此注明出处并在此引用作为说明之用。

与罪征战:跌倒了要不断站起来

要挣脱那些缠累人的罪习,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不是靠一次祷告、一句立志,或一个决定就能获得真正的自由。有些罪,已经成为我们生命中根深蒂固的习惯性的罪,就像染上毒瘾一样。我们越想挣脱,肉体就越剧烈反抗。

这种挣扎,有时就像属灵上的“戒断反应”。正如一个人长期依赖某种成瘾物(如毒品或酒精)之后,一旦想要戒除,就会出现极大的身体与心理痛苦。同样地,当我们要脱离长期依赖的罪时,我们的内心、情绪,甚至身体,也会出现强烈的抵抗和挣扎。我们会焦躁、软弱、痛苦,甚至产生强烈的回头冲动。这样的经历如同使徒保罗所说:“立志为善由得我,只是行出来由不得我。”(罗7:18)

与罪的争战如同一场持久的战争,我们往往要经历无数次的失败,也必须承受一次次因再次跌倒所带来的痛苦、懊悔与羞愧。这种痛苦的经历,使我们同样发出保罗的呼喊:“我真是苦啊!谁能救我脱离这取死的身体呢?”(罗7:24)

为要挣脱罪恶的习惯,我们常常必须经过一段漫长而痛苦的过程,直到我们的身心灵完全投靠主耶稣,直到我们的心灵与祂紧紧相连。因为主耶稣亲口说:“离了我,你们就不能作什么。”(约15:5)祂也教导我们:“你们要常在我里面,我也常在你们里面。枝子若不常在葡萄树上,自己就不能结果子;你们若不常在我里面,也是这样。”(约15:4)

于是,我们一次又一次地跪在主面前放声痛哭,一次又一次在内心向祂呼求:“主啊,救我!我是那糟糕、无药可救的人。求祢不要丢弃我,求祢赦免我,求祢帮助我挣脱这缠累我的罪习。”

然而,在与罪搏斗的过程中,即使失败了,也不可灰心,不可放弃,更不可停止来到主的面前。我们要像跌倒的孩子那样,虽然一次次摔倒,却愿意一次次爬起,重新站立,继续走向那位爱我们的天父。

我们深信,靠着那位满有慈爱、乐意扶持我们的父神,有一天,我们必能完全摆脱罪的捆锁,奔跑在属灵自由的草原上,享受在基督里得胜的生命。正如圣经所应许:“你们若靠着圣灵治死身体的恶行,必要活着。”(罗8:13)祈求父与主的灵充满我们,赐下大能,使我们得胜,使我们能治死身体的恶行。

与罪征战:跌倒了要不断站起来
与罪征战:跌倒了要不断站起来

主耶稣降临和世界末了有什么征兆?

门徒曾问主耶稣,祂降临和世界末了的时候,有什么征兆?(太24:3)我们从主耶稣回答门徒的话中,看见祂提到这些事将要发生:

第一,会有许多假基督出现(太24:5);

第二,世界上会有战争和灾难;多处必有饥荒、地震,并在世界各地不断延续(太24:6-7)。而且,这一切将像产妇的阵痛一样不断加剧(太24:8)。

第三,信徒会陷在患难中,受到外在的逼迫与杀害(太24:9-10);

第四,教会内会遭受异端侵扰,许多假先知兴起,迷惑多人(太24:11);

第五,教会中罪恶和不法的事会增多,许多信徒的爱心会渐渐冷淡(太24:12);

第六,在这些恶劣的信仰环境之下,仍然会有一些忍耐到底得救的信徒(太24:13);

第七,福音要传遍天下,传到世界各个角落(太24:14);

第八,先知但以理所说的“那行毁坏可憎的”(太24:15;但9:27;但11:31;但12:11),就是那终极敌基督的显现之时(帖后2:3-4)。那时,信徒将面对前所未有的大患难(太24:21),并需要预备逃往深山躲避(太24:16);在这期间假基督和假先知将起来,显大神迹、大奇事(太24:24;帖后2:9);

第九,当他们在深山躲避时,若听见有人说“基督回来了”,千万不可离开隐藏的地方。主耶稣提醒信徒不要被这些人欺骗,因为祂降临的时候,必像闪电从天而降照耀天空一样明显,也如同秃鹰聚集在尸首旁那样显而易见(太24:27-28)。

第十,当逼迫的灾难过去后,天上将要出现异常现象:日头变黑,月亮不放光,众星从天坠落(太24:29)。这时,世人将亲眼看见主耶稣驾着天上的云降临(太24:30);那时,属主的信徒将被提到天上与主相遇(太24:31;帖前4:16-17)。

以上主耶稣所说的预兆,当我们一一看见发生时,就知道主降临的日子近了;正如无花果树树枝发嫩长叶的时候,你们就知道夏天近了(太24:32)。主所说的一切话都必定应验,必要成就(太24:34)。

这世代还没有过去,这些事都要成就”

主耶稣在马太福音中说:“这世代还没有过去,这些事都要成就。”(太24:34)这一节经文是一节难解的经文,有许多不同的解释,但因篇幅所限,我只选择解释我个人认为比较有可能的意思。

主耶稣所说“这个世代还没有过去”,这“世代” γενεά  可能是指整个不信、邪恶之人的世代,从人类堕落以来一直延续到主耶稣再来。这是一个不信主、敌挡真理的邪恶群体,贯穿整个人类历史的属灵现实。在《圣经》中,“世代”常被用来形容悖逆、刚硬、不悔改的人,例如(太11:16、12:41、12:42、23:36;诗12:7;创7:1;可8:12)。这些经文显示,“这个世代”不仅指具体的历史时期,更指一种属灵状态; 一个持续拒绝福音、敌挡神的群体,直到主再来的日子将受最终审判。

另一种解释认为,“这世代还没有过去”是指这段预言在门徒所处的世代中就已经开始初步应验。例如,在他们的时代,确实出现了许多假基督,发生了战争与灾难,教会受到逼迫,也有许多不法之徒的搅扰,福音也开始传遍天下,提图斯将军毁灭圣殿,等等。然而,主耶稣的话并不只是局限于门徒的那个时代,因为我们知道,圣经中的预言常常具有多重应验的性质。

同样的原则,我们也可以应用在主耶稣这段教导的理解上。若我们从旧约圣经中多重应验的模式来看主的教导,就能明白,这段经文在末世还将有一个终极的应验; 也就是在主耶稣再来之前,这些事将再次发生并完全应验。

这种多重应验的现象,在《圣经》的预言中屡见不鲜。正如在《但以理书》中,但以理先知所称的“那行毁坏可憎的”,将要来(但9:27;但11:31;但12:11)。对当时的信徒而言,这首先应验在历史中的安条克四世(Antiochus IV Epiphanes,在位时间:主前175-164年)身上。他在主前167年玷污了圣殿,逼迫并杀害神的子民。

后来,我们从主耶稣的教导中也看见,这件事再次应验在罗马的提图斯将军(General Titus,后成为皇帝,主后79-81年在位)身上。他于主后70年(AD 70)指挥罗马军队攻陷耶路撒冷,摧毁了圣殿,也毁灭了整座城(路21:20-24)。

从《帖撒罗尼迦后书》中,我们看到使徒保罗在解释主耶稣的教导时指出,将来会有那“不法之人”显现(帖后2:3-4);这不法之人正是主耶稣要我们警惕的终极要来的敌基督,他必将显现。这“行毁坏可憎”的不法之人,也就是使徒约翰所称的“666”(启13:18),那敌基督(约壹2:18)。

因此,从使徒们的教导中,我们知道主耶稣所说的这一切,最终还有一个终极的应验,就是在祂降临的日子,将会出现一位敌基督,他要逼迫、伤害信徒,并攻击、亵渎祂的教会。在新约中,“圣殿”一词往往是指教会本身(林前3:16;林后6:16;弗2:21-22)。因此我们可以明白,敌基督的攻击将集中在基督的身体,也就是教会,而非单指一座地上的圣殿建筑物。

主耶稣降临和世界末了有什么征兆?

耶稣基督是神本体的真像

唯有耶稣基督拥有完美的神的形象,祂就是神本体的真像(来1:3;西1:15;林后4:4),因为祂是神的独生儿子,祂正是那位创造万有的主(约1:1-3)。唯有耶稣基督拥有完全的真理、公义和圣洁(弗4:24),并且拥有完全的真知识(西3:10)。亚当与夏娃被造时,不过是照着神的形像被造(创1:26–27;创5:1;雅3:9);在他们尚未堕落之前,反映出神的公义、圣洁与真知识(弗4:24、西3:10)。人堕落之后,仍然保有上帝形像的余光(创9:6)。

耶稣基督本是神本体的真像,属于创造者的层次;而人则是按着神的形象被造,属于受造者的层次。打个比方:基督就像那原件,亚当与夏娃则是副本。就好像复印机将原件复制出来,副本虽然形状相似,但绝不能与原件相比或等同。原件是源头,是标准;副本只是按着原件产生的影像。

人被救赎之后,是要恢复他原有的神的形象,就是公义和圣洁(弗4:24)、真知识(西3:10)。这完美的形象就是在耶稣基督里,也就是我们被预定要效法祂儿子的模样(罗8:29)。若基督徒不断顺从圣灵的引导(罗8:13-14),圣灵就在我们生命中持续更新,使我们渐渐变成主耶稣荣耀的形象,反映出祂的荣耀(林后3:17-18)。

关于”XX牧师”薪金与教会态度的反思与劝勉

关于”XX牧师薪金与教会态度的反思与劝勉

一、”XX牧师薪金来源的调整背景

“XX牧师”的薪金原由总会支付一半。后来因总会制度的调整,教会交总会的年费减少,这部分原由总会支付的薪金,便改由教会本身负责承担。因此,教会应当负责支付”XX牧师”的另一半薪金,因教会交总会的年费已减少。

若教会目前确实面临财政上的困难,需要适当调整薪金安排,这是可以理解的。然而,若教会并无财政拮据的实际情况,却因”XX牧师”年老或对他的一些不满而削减其薪金,这不仅欠缺合理性,更可能寒了一位忠心服事者的心。

二、”XX牧师的忠心与教会的成长

这些年来,”XX牧师”一直忠心默默地为教会付出;即使众人未曾给予祂应有的肯定,祂的劳苦仍不容忽视。教会起初经历了许多艰难,在”XX牧师”的默默耕耘之下,才有了今日的光景,并增添了其它牧师和几位长老。可以说,正是因着祂心胸宽大,教会才能不断被带回真理的根基。他凡事包容,凡事忍耐;在他的带领下,教会得以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

三、年长牧者不应被减薪

“XX牧师”的年龄确实渐长,如今体力与精神也不如从前。若我们诺教会因此决定减少祂的薪金,这无疑会寒了这位年长牧者的心。无论我们从圣经的原则来看,或从世界的制度角度来考量,皆无此理。例如在世上的教育行业,我们都难以想象,仅仅因为员工年纪渐长,就减少其薪金。

若因教会对”XX牧师”有些许不满,而采取削减薪金的方式加以回应,这更是不合情理之举。这样的做法不仅违背圣经中对神仆人的尊重与供养原则,也可能深深伤害一位忠心牧者的心灵。若教会确实在某些方面对牧者有所顾虑,应当以温柔的心劝诫并给予鼓励。正如保罗所教导:“不可严责老年人,只要劝他如同父亲;劝少年人如同弟兄。”(提前5:1)教会在处理与年长牧者的关系时,更当以敬重与爱心为本,照着主的教导而行。

四、经验与忠诚不可用金钱衡量

诚然,”XX牧师”的精神与体力或不如以往,但他更可贵之处,在于多年牧养并带领教会过程中所累积的宝贵经验。毕竟,他陪伴教会走过风风雨雨,不仅承受事工的劳苦,也在面对各样的试探、异议与灵性低谷时,持续以祷告和忍耐托住整个教会。他是一位老练而敬虔的牧者,其所积累的经验是金钱所无法衡量的。正如年老的摩西在旷野中经历神的带领,使年轻的约书亚得以站在稳固的根基上继续前行,今日的教会也同样建立在前人忠心牧养的基础之上。

五、圣经原则对牧者供养的肯定

我们在新约圣经中找到两处经文(林前9:9;提前5:18),使徒保罗特别提到:教会应当遵循旧约律法的原则,供给那些担任权职的侍奉人员。在保罗的书信中,不但引用新约的教导,也援引旧约的律例作为佐证。正如他所说:“牛在场上踹谷的时候,不可笼住它的嘴。”(申25:4)

在神的律法中,并没有吩咐我们说:若这头牛年纪老迈、体弱多病,农夫就必须笼住它的嘴,不再让它像以前那样,按它所需获得应有的供给。相反,律法的精神是提醒我们:即使牛年老体衰,它仍在场上踹谷,就仍应得到供养。

六、圣经律法与新约教会对祭司供养的设立与延续

当我们回顾旧约圣经与犹太人的文化传统时,可以清楚看见:大祭司在圣殿中事奉主,即便年老、体弱多病,圣经从未吩咐要削减他们原有的供养或尊荣。在犹太文化中,那些年长的服侍者仍被敬重、被妥善供养,因为他们被视为神所设立的仆人,而敬重他们正是出于对神本身的敬畏与顺服。

正如民数记 18:8-9所说:“耶和华晓谕亚伦说:‘我已将归我的举祭,就是以色列人一切分别为圣的物赐给你,因你受膏,可以得这些归我之物为分,直到永远。以色列人所分别为圣归给我的圣物,都要归给你和你的子孙。’”(民18:8-9)这清楚显示出,是神亲自设立祭司的供养制度,作为他们在圣所中全职事奉的产业。

又如申命记 18:3-5所记:“祭司从百姓所当得的分乃是这样:凡献牛或献羊为祭的,要把前腿和两腮并脾胃给祭司。初收的五谷、新酒和油,并初剪的羊毛,也要给他。因为耶和华你的神从你各支派中拣选了他和他子孙,永远事奉,奉耶和华的名侍立。”(申18:3-5)

此外,以西结书 44:30也强调:“所有首先初熟之物和你们一切的供物都要归给祭司;你们也要将初熟之麦子磨的饼给祭司,好叫福气临到你们的家。”(结44:30)

从这些经文中我们可以看见,神在律法中设立了明确的制度:祂的仆人,当得着从百姓所献的供物为他们的分。这种供养不仅是出于实际的安排,更是一种属灵上的敬畏与顺服的表现,是神对祂仆人的看顾与尊荣。

这一原则也延续到新约教会中,使徒保罗如此解释说:“你们岂不知为圣事劳碌的,就吃殿中的物吗?伺候祭坛的,就分领坛上的物吗?照样,主也是吩咐传福音的靠着福音养生。”(林前9:13-14)

在这里,保罗直接引用旧约中祭司的制度,表明福音工人理当从他们的事奉中得着供养。这不只是出于合情合理的安排,更是主亲自所设立的命令。因此,当教会忠实供养神所设立的仆人时,就是活出对神律法的顺服,也是活出对主的信心与敬虔。

七、文化智慧中的共同价值:敬老尊贤的见证

同样地,在华人文化中,“敬老尊贤”是一项根深蒂固的传统美德。我们不会因为长辈年纪渐长、贡献不如从前,就削减他们原本应享有的待遇或尊荣。尊重长辈、感念他们过往的辛劳与奉献,是中华文化代代相传的重要价值观,更是维系群体尊重与秩序的核心精神。

因此,无论从犹太文化还是华人文化的角度来看,我们都发现相同的共识:年长者,尤其是那些为信仰群体多年来忠心事奉的牧者,更当得到敬重、体恤与照顾。这不仅是合情合理的社会责任,更是教会荣耀神、活出福音真理的具体见证。

八、减薪的决定,可能动摇后继者的服事意愿

若教会因牧者年老而选择减薪,这可能会为教会的长远发展带来负面影响。首先,现任或未来的牧者若看到教会如何对待一位多年忠心服侍的牧者,便可能心生顾虑。这样一来,那些有意全时间投入事奉的人,难免担忧:自己年老时,是否也会面临相同的情况,被教会削减薪金。此举不仅可能令在任的牧者感到寒心,也会削弱未来牧者投身全职事奉的意愿。

九、若认为薪金偏高,应制度性改革而非个别削减

若教会认为”XX牧师”的薪金过高,那么首先应当从整体制度着手,重新检视教会的薪金体制,推动统一、制度化与必要的改革。教会可考虑参考国家给予中学教师的薪资制度,作为基本的参考依据;而位于大城市的教会,也可以考虑以大学讲师的薪酬结构为参照标准。当然,这其中也应包括国家给予教师的各项福利与保障。

因为牧者的职责,实质上不但类似教师的工作,更是承担着更为沉重与艰难的属灵托付。国家尚且以尊重与优待的方式供养他们的教师,神国度中的教会更当如此行,以敬重之心供养主的仆人。我们也必须考虑到,随着教师年资的增长与经验的累积,他们的薪酬通常是随之增加的,而不是减少。

十、牧者与长老应勇敢教导教会

教会的其他牧师与长老,应当勇敢而温柔地教导会众。若教会的会众中有一些异议或不同的声音,我们更应以爱心教导他们,使他们明白当行的道路。我们所做的一切,必须按照神的心意与旨意行事。

当教会不亏待神自己的仆人时,这是蒙神喜悦的事。正如主耶稣所说:“无论谁,因门徒的名,只把一杯凉水给这小子里的一个喝,我实在告诉你们:这人不能不得赏赐。”主尚且纪念那一杯凉水,更何况是关乎一位牧者应得的供养呢?(太10:42)。因此,牧者与长老们应当勇敢并温柔地教导教会,要尊重并善待神的仆人,因为这正是神所悦纳的,祂也必赐福那尊重祂仆人的教会。(结44:30)

十一、后辈虽青出于蓝,仍当敬重前辈牧者

在今日的社会中,有些年轻人因着享有丰富的教育资源,学业成就超过了他们的父母,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然而,也因此有些人开始轻看、藐视那些受教育程度较低的父母。我用这个比喻,是为了说明:”XX牧师”正是在资源匮乏、国家文化水平尚低的年代,愿意舍身投入,忠心事奉。

第二代的领袖,无论在资历、才干或知识上,往往会超越前辈牧者,这是值得感恩与喜悦的事,是教会成长的美好见证。但我们绝不可因此忽略一件重要的事:我们今日所能成就的一切,是建立在前人栽培与奉献的基础之上。

因此,当我们发现自己在知识、才干、或事工上已远胜那些昔日栽培我们的牧者时,更应存感恩与敬重之心,而不可遗忘。教会必须谨慎,杜绝任何轻慢前辈牧者的风气在教会中发生或蔓延。

十二、主若在此,祂会如何对待祂的仆人?

我们不妨诚实思想:若使徒们今日亲自在我们当中,面对一位年长、忠心、多年事奉的牧者,他们会如何回应?他们会因着这位牧者、能力有限,而削减他的薪酬吗?同样地,我们也当反思:倘若有一日,换作是我们,教会这样对待我们,我们的内心将作何感受?我们是否也会感到失望,甚至深深受伤?

母亲节快乐

在家庭里,儿女通常比较亲近母亲,那是因为母亲的温柔、细心与疼爱,在儿女年幼时照顾他们的身心灵成长。母亲们也常常弥补了父亲在家庭教养中的疏忽与盲点,为家庭带来温暖与安定。在母亲节,愿我们满怀对主的感恩,向所有母亲献上祝福:母亲节快乐!

有些母亲已经在天家安享永恒之福,歇息了地上的一切劳苦。在这特别的日子里,也让我们为尚在世上的母亲们献上祷告与祈福。

1. 为还未信主的母亲祷告:

求主施怜悯、施恩典,使她们早日归信耶稣基督。也求主帮助我们这些儿女,在她们面前活出美好见证,并赐下智慧与勇气,持续向她们传福音见证主耶稣。

2. 为母亲们的身体健康祷告:

母亲们年纪渐长,求主赐她们够用的恩典,使她们在身心灵上都得着健康与安稳。

3.为母亲们的灵命祷告:

祈求主加增她们对主耶稣基督的信心,赐她们一颗爱主、敬畏主的心,使她们在主里日渐成长,满有属灵的智慧与恩典。

4. 为母亲们祈求智慧与心力:

因为她们肩负着教导、引导、管教儿女的重任。她们常常为儿女的学业、饮食、健康等事务操心劳苦,求主加添她们力量与忍耐。

5.为母亲与父亲之间的关系祷告:

求主赐下爱心、忍耐与属天的智慧,使夫妻彼此相爱、彼此饶恕、彼此包容,使家庭在主里得享幸福与和睦。

6. 为母亲的工作祷告:

在现代家庭中,母亲不仅要照顾家庭,也要在职场上辛劳。求主赐她们平衡的智慧与充足的力量,使她们在忙碌中仍然靠主得力。

7.为儿女们祷告:

求主帮助儿女们不惹母亲生气、不让母亲忧心,使他们晓得如何在主里孝敬父母,成为敬虔、讨主喜悦的儿女。

愿主严厉管教他叫他知错

昨天晚上教课时,一个陌生男子闯入了 Zoom 直播间。他在直播课堂中打开麦克风,大声喊叫、吼叫,严重干扰了所有人。我起初以为他是精神出了问题。后来我将他踢出直播课程,但他又使用另一个账号重新闯入,再次大声吼叫。

因为当时我正在教导,那人又持续吼叫,我只得在直播间中急忙寻找是哪一位学生发出的声音,所以没有仔细察看他在账号上所分享的画面。散课后,学生才告诉我,那名男子通过自己的账号分享了极其邪恶的画面。

课后我回放录影,惊见那男子行为极其邪恶:他竟然裸露下体,并将金属器物插入自己的肛门。这人毫无敬畏上帝之心,行径扭曲变态。愿主严厉管教他叫他知错,也求主怜悯,赐他悔改的心。

基督神人二性

我们不能认为耶稣是两种位格,一种上帝的位格,一种人的位格,在同一个身体里走来走去。因为反映圣经教导的迦克墩信经说,尽管耶稣有二性two natures,他却是一个位格is one person 。 正如我们曾经看过的那样,这两性不混淆,不改变。但它们也不分开或分离。耶稣在一个位格里行事说话。John M Frame

约翰福音 1:1.太初有道,道与神同在,道就是神。2.这道太初与神同在。3.万物是借着他造的;凡被造的,没有一样不是借着他造的。

two nature of Christ 
基督神人二性

we should not think of Jesus as two persons walking around in the same body, one divine, one human. For the Chalcedonian Formula, reflecting the biblical teaching, says that although Jesus has two natures, he is one person. As we saw, the natures are without confusion and without change. But they are also without division or separation. Jesus acts and speaks as one person.

Frame, J. M. (2023). Concise Systematic Theology: An Introduction to Christian Belief (J. J. Hughes, Ed.; Revised and Enhanced Edition, pp. 168–169). P&R Publishing.

John 1:1.In the beginning was the Word, and the Word was with God, and the Word was God.2.He was in the beginning with God.3.All things were made through him, and without him was not any thing made that was made.

神人二性混淆

婚前性行为可否在教会举行婚礼?

牧师你好,主里平安。

我已经看了这短视频。我在这里有一些不同的看法。请您多多在主里包容我。


一、教会施行管教的必要性

首先,我们要肯定的是:每一间教会都应当在圣经的教导与指引之下,实行合宜的信徒管教。当信徒违背神的律法时,教会有责任在真理之中施行合适的纠正,目的是引导悔改、恢复信徒、维护教会的圣洁与神的荣耀。

正如保罗在哥林多前书中所说,他责备教会容忍一位犯了极其严重淫乱的信徒;这人竟然与他的继母同居,这是连外邦人都觉得可耻的事(林前5:1)。因此保罗严正地吩咐教会:要把那人“交给撒但”,使他的肉体败坏,好使他的灵魂在主耶稣的日子可以得救(林前5:5)。这样的做法,是为了唤醒这人,使他悔改归回神。

感恩的是,这人后来真的悔改了,并且在保罗的劝勉下,教会也在爱中接纳他、赦免他,不再让他因过度忧愁而沉沦(林后2:6–8)。这说明了:教会的管教并非定罪,而是出于拯救与恢复之心。

第二,施行管教是为了保护教会的圣洁。保罗提醒我们:“岂不知一点面酵能使全团发起来吗?”(林前5:6–7)罪若不处理,就会如酵母般扩散,污染整个教会的群体生活与属灵见证。因此,教会若对犯罪者不作回应,便是在默许罪继续扩展。我们可以从日常制度看到这一点:任何国家或学校都会设立法律、规矩并加以执行,其目的正是为了保护整体的秩序与良善。教会更是如此,因为它是属神的群体,是圣洁的器皿。

第三,施行管教也是为了维护上帝圣名的荣耀。教会是基督的身体,若容让罪恶长期存在而不管教,便会使神的名在外邦人中被亵渎。旧约中以利祭司的例子就是一大警戒:他出于软弱与偏爱,没有管教自己作恶的儿子,结果导致神严厉责备他,甚至宣告祂的审判要临到他的家(撒上2:29;3:13)。可见,若属神的领袖不施行管教,将会造成个人、家庭、甚至整个信仰群体极大的危机。


二、婚前性行为与奸淫的分别

首先,婚前性行为或者同居在圣经中都是被禁止的。这些行为被称为淫乱(sexual immorality)。圣经清楚教导:“婚姻,人人都当尊重,床也不可污秽;因为苟合行淫的人神必要审判。”(来13:4)这段经文强调婚姻的圣洁与性行为的边界,提醒我们性必须在婚约之中,才能蒙神悦纳。

虽然婚前性行为与同居是淫乱的罪行,但它们的严重程度在圣经中与奸淫(adultery)是有区别的。我们回到圣经可以看到,奸淫是更严重的罪行,其刑罚在旧约律法中极为严厉:凡犯奸淫者都可能被处死(利20:10,申22:22)。

奸淫(adultery)是指一位已许配的女子,或有夫之妇,与其配偶以外的男子发生性关系。圣经清楚地称这是违背婚约、亵渎神所设立之婚姻圣约的严重罪行。

婚前性行为是对婚姻的轻视,奸淫则是对婚姻的背叛。虽然这两者在本质上都是神所憎恶的罪,但奸淫因其直接背叛婚约,在神眼中被视为更严重的罪行。


三、圣经吩咐婚前性行为的处理与责任

在圣经中,一个处女若在婚前与男子发生性关系,这不被称为奸淫,而是淫乱。根据圣经的教导与指引,我们看到对这种情况有清楚的处理方式。

在《出埃及记》中,神透过摩西吩咐说,若一个男子与处女发生性关系,他应当娶她为妻(出22:16)。但若女子的父亲不愿意将女儿嫁给他,那男子仍必须交出相当于聘礼的赔偿作为补偿(出22:17)。

这段律法显示出,神极为重视婚姻的圣洁与责任。即使两人是出于情感发生性关系,也不能因此轻忽其属灵与道德的后果,而应当承担起建立婚姻的责任。这也提醒我们,感情不能凌驾于神的律法之上,真爱必须建基于顺服神的旨意。


四、婚前性行为是否可在教会举行婚礼?

从出22:16这段经文中,我们看见神命令,若有人与处女发生性关系,就当娶她为妻。可见,神的心意是引导人进入婚姻的圣约之中,而不是放任人在罪中继续生活。

但值得注意的是,摩西在此并没有进一步说明,这样的人是否可以在圣所中公开举行婚礼。若这类人在公众敬拜场所中不被允许举行婚礼,摩西会清楚列明这项禁止。但我们却没有看到这方面的限制律例。换句话说,圣经并未对“是否可以在教会或公众敬拜场所中举行这类婚礼”作出明确的制度性规定。

因此,在实际牧养上,不同教会与牧者会有不同的做法。一些教会可能不允许在婚前已发生性行为的信徒在教堂中举行婚礼,认为这是为了维护教会群体圣洁的见证;而另一些牧者则会要求这对信徒先私下认罪悔改,然后出于怜悯容许他们在教会中举行婚礼。

这些做法反映了教会在管教与纪律的应用上所持的不同立场与深浅程度。既然圣经在这个问题上并没有具体明文的规定,因此,这类决定必须交由教会的牧师与长老,在祷告中寻求神的引导,倚靠属灵的分辨,并以教牧的智慧,在爱与真理之间作出平衡的判断与安排。

只要信徒愿意真诚认罪,我个人会允许他们在教会中举行婚礼。


五、回应短视频的内容

当我看完这个短视频的时候,内心有一些惋惜。这位信徒应该不是牧师,因为他说:“如果我是牧师……”。然而,他却选择在公开媒体上直接挑战自己的教会的做法,我认为这种行为反映出他在属灵上的不成熟。

更重要的是,在整个表达过程中,他并没有展现出对神所设立的教会权柄的敬重,尤其是对牧师与长老在治理与教导方面的属灵职分。这种缺乏敬畏与顺服的态度,在属灵秩序上是极不妥当的,也容易带来混乱和对信徒群体的误导。


六、回应短视频的内容:什么是基督徒的婚礼?

这位信徒在视频中提到所谓“什么是基督徒的婚礼”,质疑圣经是否有明确的定义。的确,圣经并没有要求婚礼必须在教会内举行,也没有规定必须具备某种特定的仪式形式,但我们可以从圣经中清楚看见其核心的属灵原则。

在创世记中,我们看见亚当与夏娃是在神面前结合,是神亲自将夏娃带到亚当面前,并设立他们为夫妻。由此可见,基督徒婚礼的本质,不在于地点或形式的安排,而在于两人是否愿意在神面前立下婚约,组成一个神所设立、所悦纳的家庭。

换句话说,婚礼的真正意义,是在神面前的立约与见证,而不是外在礼仪的隆重或华丽。这种立约关乎神的圣约制度,也代表着夫妻二人在神面前彼此承诺、承担婚姻的责任与荣耀。


七、教会牧师与长老在教会婚礼中的属灵权柄

虽然基督徒的婚礼本质上是两人在神面前立约,但这并不意味着教会的牧师与长老在其中没有属灵的权柄。作为神设立的属灵领袖,他们有责任在教会中监督婚姻的教导,并作出是否允许在教会中举行婚礼的决定。

这项属灵的判断不仅关乎婚礼的仪式安排,更关乎对神圣婚约的见证与维护。牧师与长老所作出的决策,必须以圣经为基础、以教会圣洁为目标、以爱心与真理为出发点。

信徒应当以敬畏的心顺服并尊重教会所设立的属灵权柄。因为婚姻不仅是两人之间的个人决定,更是整个信仰群体与神共同见证的神圣盟约。

因此,当教会牧者在面对某些婚礼申请时,作出限制、引导或要求悔改的决定时,这不是出于人为的控制,而是出于对婚姻圣洁性的守护。这种属灵上的谨慎与劝导,正是为了帮助信徒敬畏神、行在祂的旨意中,并维护教会群体的清洁与见证。


八、以怜悯与真理牧养被管教的信徒

这位信徒的言语之所以如此激烈,可能是因为他自己,或他所亲近的家人,曾经经历过类似的教会决定,在过程中感受到心灵上的伤害。正因如此,他才会作出这样的情绪性反应。面对这种情况,我们作为牧者,更需要以爱心理解,并以真理引导。

我想起多年前的一件真实经历。当时我面对一对信徒伴侣,他们都曾有过一段失败的婚姻,并且各自的离婚都不是在合乎神律法的情况下进行的。他们在违背神律法的情景下结束了前一段婚姻,后来多年后在主里逐渐成长,也从过往的失败中恢复,并在某一时期相遇,彼此有意愿共同度过余生。

我怀着对神的敬畏与对他们的爱心,温柔地告诉他们:“请你们在主里包容并原谅我,因为我必须忠实地传达上帝的旨意。”我也明确指出,他们此时所盼望的再婚,在神律法的背景下,是违背神命令的(太5:32,太19:9)。

然而,出于神所吩咐的怜悯,我带领他们做了认罪的祷告,并劝勉他们:若他们决意再婚,必须立志不再重复以往的过犯。在这种情况下,我并没有允许他们在教会中举行公开的婚礼,但我温柔地请求他们能理解并顺服教会的决定。

他们最后在国家政府的见证下举行了简单的婚约仪式,而我则在过程中持续给予他们属灵的辅导与支持。作为牧者,我在良心的范围内,以怜悯与真理对待他们,竭力牧养并扶持他们,使他们在悔改中重新建立家庭。多年过去了,这对夫妇敬畏神,爱神,并且也在神的恩慈下建立了美满的家庭。

这段经历提醒我,在处理这类敏感而复杂的信仰议题时,我们必须以真理为根基、以爱心和怜悯为态度。唯有如此,才能避免信徒在被管教时产生羞辱感,而是引导他们在主里真诚悔改,得着属灵的医治与恢复。